2008年6月8日 星期日

預測肺癌存活 台大新突破

不管在台灣還是全世界,肺癌都是癌症死因之首,殺傷力驚人。台大醫學院院長楊泮池領導的研究團隊,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及生物統計演算法,找出以五種「微核醣核酸」預測肺癌病患開刀後預後的方法,對於未來癌症的個人化醫療發展,提供一個相當重要的評估平台。

台大醫學院基因體醫學研究中心助理教授俞松良表示,他們是透過內視鏡檢查或外科手術等途徑,分別取得肺癌病患的組織檢體,再進行微核醣核酸的預測,結果發現由五種微核醣核酸組成的標記,可精準預測肺癌患者開刀後的存活率及復發率。

「這真是太好了!」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所長、中央研究院院士彭汪嘉康得知這項研究成果時,即盛讚這項預測方法是個重要突破。因為肺癌是個相當難纏的惡性腫瘤,不少患者即使接受完整治療,預後仍不理想,不僅病患自己受苦,也增加家屬的醫療負擔。

有了這套預測方法,在面對肺癌這個可怕的敵人時,多了一分「自知之明」,如果預測後續治療不錯時,不妨全力治療,一旦發覺預後很差,也許可將原本擺在最後一線的治療方式挪前,或採比較緩和的治療手段,讓病患及家屬兩相安。
楊泮池表示,微核醣核酸 (microRNA)是種新的小型核醣核酸,扮演調節基因功能的角色,在腫瘤醫學研究中,已知透過這個核醣核酸的表現,可以比訊息核醣核酸更精準進行癌症亞型分類,進而預測肺癌病患治療後的存活率。

楊泮池驕傲地說,這項以微核醣核酸表現來預測肺癌預後的技術,居於全球領先地位,研究論文已發表於本期癌症醫學領域的頂尖期刊「癌細胞」 (Cancer Cell),而該成果也正在申請全球專利。

楊泮池強調,以往診斷方式總認為,第一期肺癌的開刀後5年存活率可達7成以上,但從他們研發的這套微核醣核酸預測方法看來,這些病患其實還可分高危險及低危險兩個族群,其中高危險族群的開刀後5年存活率明顯降低,因此必須在開刀後另加化學治療,這對病患來說,意義自是不同。


【2008/01/17 聯合晚報】

沒有留言: